党性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仅需要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还需要创新教学形式,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春风化雨,循循善诱,通过与学员心灵之间的互动,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在触景生情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党性教育能否遵循“认知—感悟—认同—践行”的规律,做到情景交融、触及灵魂,直接决定着党性教育是否“有用”和“有效”。
当前,党性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在情理交融之中“活”起来。一方面,通过综合运用氛围营造、问题导入、故事音像、案例警示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体验式教学、访谈对话式教学以及现场问答互动等环节,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有机融合,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性的体验升华成为理性的认识,达到反躬自省、升华境界的效果。另一方面,结合党员干部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历史到现实、个人到群体、正面到反面”等多维视角有效挖掘各具特色教育资源,以情景再现、互动模拟等方式打造党性教育“实境课堂”,使党性教育形象化、具象化,在情景交融中深化党员干部的情感认同、理性思考和行动自觉。很显然,要实现上述两个方面的突破,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单向灌输式的党性教育模式,推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理论讲授与实境体验的有效融合,把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大量红色历史遗迹开发成为党性教育基地,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让党员干部在“看、听、思、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体验度、鲜活性,在“身临其境”中真正触及思想、震撼心灵。
加强理论修养。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的理论、思想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我们努力与奋斗的根本指南,所以理论修养的提高与加强非常重要。要把学习列为迫在眉睫又绵延终生的任务,按照“四个自信”的要求,抓紧时间和机会学思想学理论,刻苦钻研、勤奋思考,下足苦功夫、真功夫、细功夫,把理论根基扎牢固。
加强作风建设。作风不会随着党员领导干部职务升迁和年龄增长而自然向好,需要主观努力和外在监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员不断地接受来自党内外的作风监督,努力持续改进作风。这就意味着党性在不断增强。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将“反封建”与“反帝”并举作为最重要的革命对象,有着极深刻之历史合理性。当封建集团面对一个比它更高的整体利益时,天然倾向于和外来势力结成同盟,挟洋自重,不惜以牺牲整体利益以达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内部封建集团与外来势力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在中国当前金融领域体现得特别充分,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作为整体的行政系统现在天然地倾向于遵循资本逻辑,为了保证金融以及整体GJ经济战略的独立性,使之服从、服务于整个政治共同体的整体、长远利益,应将金融战略、经济战略以及更高的GJ战略从行政部门当中抽离出来,设立一个跟ZY军事委员会类似的ZY经济金融委员会。这一委员会应由党的最高负责人直接组织、领导,而非任何行政系统的下属单位。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决策设计上真正体现党的政治意志、政治品质、政治理想与政治主体性。
党性,是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也是一个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政党是把本阶级的利益和思想集中起来又化为行动的政治组织。在为本阶级的利益进行的长期斗争中,高度集中地发展了本阶级的特性,从而形成政党本身的特性,这就是党性。所以,党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共产党员的党性,首先表现为一种观念,即党性观念。党性观念的树立与改造,最主要的是靠党员个人高度的自觉,但也离不开组织的教育、管理与监督。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又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因此,在我们党的党章中明确规定,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党的其他组织,参加组织生活,遵守党员的义务和纪律,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这一条看起来简单平常,但却是保证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组织措施,也是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