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是信守誓言的担当。不负初心,既有传统文化里“尾生抱柱”的信约,又有“不负时代不负卿”的家国情怀,这里面浸润着中国人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精神气质。在共产党人的历,无论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年代、“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建设年代,还是今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互联网时代,历史的书写从未离开过共产党员的“担当”。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不负初心就要有切实的行动,要有信守誓言的担当,要始终牢记敢于担当是党永不褪色的政治品格,是党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不忘初心是岁月不改的忠诚。人生往往都是在各种挫折历练中成长,会遇到诸多的挑战、难题、诱惑和危险,但我们既然选择了信仰,就应当忠诚于信仰、不悔初心,炼就过硬的政治定力。党的事业必须由忠诚于党的人坚守。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建设的各个时期,岁月如歌铸忠诚,矢志不渝写青春。
党性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仅需要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还需要创新教学形式,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春风化雨,循循善诱,通过与学员心灵之间的互动,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在触景生情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党性教育能否遵循“认知—感悟—认同—践行”的规律,做到情景交融、触及灵魂,直接决定着党性教育是否“有用”和“有效”。
当前,党性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在情理交融之中“活”起来。一方面,通过综合运用氛围营造、问题导入、故事音像、案例警示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体验式教学、访谈对话式教学以及现场问答互动等环节,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有机融合,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性的体验升华成为理性的认识,达到反躬自省、升华境界的效果。另一方面,结合党员干部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历史到现实、个人到群体、正面到反面”等多维视角有效挖掘各具特色教育资源,以情景再现、互动模拟等方式打造党性教育“实境课堂”,使党性教育形象化、具象化,在情景交融中深化党员干部的情感认同、理性思考和行动自觉。很显然,要实现上述两个方面的突破,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单向灌输式的党性教育模式,推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理论讲授与实境体验的有效融合,把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大量红色历史遗迹开发成为党性教育基地,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让党员干部在“看、听、思、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体验度、鲜活性,在“身临其境”中真正触及思想、震撼心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不断开创未来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展党支部党性教育培训,将在新时代的新矛盾新挑战新征程中,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个环节,覆盖到各个方面,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所以,提升党性修养,一方面是党员干部的自我改造,一方面是党组织的教育引导,必须双向发力,不断提升每名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凝聚力。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党员自修、领导带修、集体共修的“三修”党性教育工作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要求具体、方法可行、保障到位。
开展党性教育培训课程,在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谋得一席之地。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培养思维能力和世界眼光,开阔视野,学会敏锐观察世界政治,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自觉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进步,实现党性修养,体现时代要求。